导读:紫金财险以“零监事会”模式破局传统监管架构,但二季度频发的合规争议与其在车险市场的创新布局,正成为观察这家地方国资险企改革成效的关键切口。
8月初,紫金财险披露的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,在行业内激起了不小的浪花。随着9名监事的集体免职,这家注册资本60亿元的地方险企正式跨入“零监事会”时代。对此,董事长陈加明在内部会议上曾表示:“改革的要义不在形式简化,而在于决策链条能否真正缩短。”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指向了这场变革的核心——在政策东风下率先瘦身的地方国资险企,如何将治理架构调整转化为实际经营效能?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底发布的公司治理新政,为这次改革提供了制度底气。根据《关于公司治理监管规定与公司法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金融机构可通过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承接监事会职能。紫金财险不仅成为首批响应者,其董事会架构更是呈现独特生态:15名董事中既有江苏国信、云南合和等国资股东代表,又纳入江苏斐多律师事务所、南京审计大学等第三方机构专家,形成“股东博弈场”与“专业智囊团”并存的特有格局。对此,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婉苏评价:“独立董事占比1/3的设置,理论上能增强监督有效性,但实操中仍需警惕股东意志对专业判断的干扰。”
这场“刀刃向内”的改革成效,正面临双重考验。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,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,但同期接到的3张监管罚单,暴露了销售误导、理赔拖延等运营顽疾。“取消监事会确实能每年省下数百万薪酬支出,可合规建设的‘隐形账单’或许更高。”某保险行业分析师指出,紫金财险在苏超联赛的体育营销投入虽提升了品牌曝光度,却难掩“承保端连年亏损”的尴尬现实。
在车险主战场,紫金财险的破局策略同样值得玩味。不同于人保、平安着力铺设线下网点,这家年轻险企选择在“车主生态服务”上做文章。通过绑定4S店赠送保养代金券、开发车载智能设备保费折扣系统,其车险业务渗透率在长三角地区同比提升23%。不过,多位车主向媒体反映,紫金在处理轻微剐蹭事故时响应迅速,但在涉及人伤的复杂案件中,仍存在核损标准严苛、流程冗长等问题。这种“基础服务到位,深度服务缺位”的现象,恰是中型险企转型阵痛的典型注脚。
站在改革半程回望,紫金财险的探索既有破冰意义,也暗藏隐忧。其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实践,正在改写地方国资险企的权力运行剧本;而如何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合规能力、把业务创新升级为持续盈利,仍是这艘“改革先锋舰”需要穿越的风暴区。对于关注中国保险业变革的观察者而言,这场既涉及顶层设计、又关联毛细血管的企业转型样本,或许能提供更多深层启示。
延伸阅读提示:想要深入了解金融监管新政对中小险企的影响,可查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《公司治理监管规定解读》;关注车险市场竞争格局的读者,推荐阅读《2025中国车险市场消费趋势白皮书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