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支柱由政府主导,包含职工与居民基本养老保险,提供约40 - 60%收入替代率的普惠性保障,2025年全国统筹调剂资金规模预计突破1.2万亿元。第二支柱由用人单位建立,含企业年金(覆盖超7000万人)和职业年金(机关事业单位全员参保),采取信托管理模式实现资产增值。第三支柱以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为主力,2025年个人养老金账户年缴费上限提升至15000元,账户资金可投资专属存款、商业养老保险、养老理财等产品,享受EET模式税收优惠(缴费阶段免税,领取阶段3%税率)。
三支柱协同作用显著,例如月薪1万元职工,在基础养老金、企业年金、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组合下,退休后综合收入替代率可达75% - 90%,较单一支柱提升30个百分点。
三、养老保险参保资格与缴费规则
参保资格实行分层管理原则:企业职工(含外籍人士)由用人单位强制参保;灵活就业人员可在户籍地或居住证地参保,缴费基数自主选择(当地社平工资60% - 300%);城乡居民实行按年缴费制,设置200 - 2000元共12档标准,政府按缴费档次给予30 - 140元补贴。
2025年缴费规则呈现两大变化:一是跨省流动人员缴费年限累计计算,转移接续办理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;二是灵活就业者缴费比例下调2个百分点,最低可按社平工资55%基数参保,全年最低缴费金额降至7920元(以2025年预计社平工资6600元计算)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中断缴费人员可申请最长5年的补缴,但需按补缴时社平工资为基数,并缴纳每日万分之五的滞纳金。
四、养老保险待遇计算与发放机制
养老金计算公式体现"多缴多得、长缴多得"原则: 基础养老金 =(参保地社平工资+个人指数化月均工资)÷2×缴费年限×1% 个人账户养老金 = 个人账户储存额÷计发月数(60岁退休为139个月) 2025年计发基数全面采用省级统筹标准,31个省份均建立待遇正常调整机制。以北京地区为例,35年缴费年限、月均缴费指数1.2的参保人,退休首月养老金可达6200元左右(含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)。
待遇发放实现社保卡"一卡通"全覆盖,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发放记录不可篡改。对高龄退休人员额外增发补贴,80岁以上老人每月增加100元,90岁以上增加200元,百岁老人增加500元。
五、养老保险产品选择与未来趋势
在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选择中,建议采用安全性、收益性、流动性、税收性、服务性五维评估模型:优选3%以上保底利率的分红型养老年金险,重点关注具备医疗照护、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的产品。值得关注的是,2025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至全国,支持按月缴、按年缴、趸缴等多种方式,并允许在重度失能等情形下提前支取。
制度发展趋势呈现四大特征:一是养老金投资范围放宽,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提升至40%;二是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信息平台上线,实现参保数据实时可查;三是建立养老金待遇与CPI联动调整机制;四是发展"时间银行"等新型养老模式,将志愿服务时长转化为养老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