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从“信达”到“国任”,这家持牌险企如何在更名浪潮中站稳脚跟?
八月的北京依然闷热,学院南路62号的一栋写字楼里,保险顾问正通过远程系统为山东客户定制企业财产险方案。这个场景浓缩着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信达财险)的时代缩影——扎根首都却又辐射全国,坚守传统却拥抱科技。
2009年诞生的信达财险,带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基因,在北京立下根基。彼时中国财险市场正处黄金发展期,创始人团队将「专业与担当」写进企业章程。三十亿注册资本的支撑下,重庆两江金融、中国铁建投资集团等17家国资与民企共同加持,令其在煤炭、航天、货运等高风险领域快速构建起特色承保能力。值得关注的是,其2013年推出的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,首次将金融工具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绑定,单年风险保障额度突破百亿。
转型出现在2018年的春天。当「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」正式更名为「国任保险」时,市场曾担忧品牌资产流失。但深耕者们用双总部格局打破疑虑——北京保留战略决策中枢,深圳搭建科技创新实验室,在车险智能定损系统研发中,算法识别准确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%。山东分公司的数据更具说服力:2025年服务网络已覆盖省内16地市,农业保险创新试点累计赔付率达92%,小麦赤霉病防治专项险惠及百万亩农田。
行走在济南高新区办公楼里,墙面的「益+1」公益展板仍记载着旧时光。这是信达财险2015年首创的公益品牌,通过捐书助学、关爱孤老等20余个特色项目累计触达8万余人次。现任董事长谈及更名后的坚守时强调:「改名不改心,我们仍坚持每卖出一份保单就捐出1元钱。」透过北京分公司的工商变更记录可窥端倪:2020年搬迁至学院南路时,特意保留了原客户服务热线的20位资深坐席。
如今的国任保险官网,首页滚动着卫星发射保险、数据安全险等创新产品。但老客户们更愿记住那个冒着暴雨查勘车险的身影——当科技重塑行业生态时,温度始终是这个行业最珍贵的底色。
[延伸思考] 当「人工智能承保师」开始替代传统精算师,保险业的服务边界会延伸向何处?点击查看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保险白皮书》。